Monday 2 May 2016

寂寂無聞:尋找 Vivian Maier




很多時候,當你看了一部好的電影,總是想尋求認同。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在網上找影評分享,你很可能也是透過這個渠道找到這篇「東西」;二是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希望他們看完後也有相同的感覺,或者他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然後大家一起討論,樂也融融。(樂也融融?)

不過,最常發生的是,朋友聽完你的介紹就算,即使你說得有多動聽,有多吸引(先不講這有多難,又要吸引他又不能劇透太多),他也表示很有興趣,但他就是不去看。他沒時間看,有時間的時候也想不起要去看,總之就是沒看。

這個情況發生的太頻繁,有見及此,我跟我的朋友 S 有個電影交換的約定。就是輪流選定一齣想讓對方看的電影,也乾脆甚麼也不跟對方講,對方不能拒絕,只管去看。一定要看,無論如何也要看,這很重要。

最近 S 就介紹了這部 2013 年的紀錄片《Finding Vivian Maier》,我一開始看到很紀錄片時,實在有點抗拒。說真的,我是個看重情節的人,而紀錄片通常只是訪談很多人,而很多人都有語言障礙,說到底就是故事講得不夠動聽。如果這部紀錄片突然高潮迭起,我又會覺得製作人造假。但我沒辦法,因為 S 要我去看,我只能獻上我人生中的 80 分鐘。

在 2007 年,電影製作人 John Maloof 在芝加哥的一場舊物拍賣會上投了一個裝滿照片底片的箱子,這箱子原屬一個名叫 Vivian Maier 的人。你一定覺得很奇怪,一般人怎會投標一箱舊底片?因為 Maloof 當然正在撰寫一本關於芝加哥的歷史的書籍,需要很多舊照片,而他的家族從事夜冷生意,故此他在這類的拍賣會很熟悉。他本來還想將不要的底片扔掉,因為他對攝影不太在行,在網上也找不到叫 Vivian Maier 的攝影師。他把一些照片放到網上,結果這些照片火紅起來,很多人看過覺得照片很讚。於是他繼續湊齊她的底片,到拍賣行找到其他買主,買下一箱又一箱的底片,估計當時還未有買主懂得欣賞,才那麼輕易買過來。之後 Maloof 有種靈感,就是要找出 Vivian Maier 這個人。她到底是誰?一個攝影記者?可是他隨即發現她已經死了。沒關係,總可以了解她生前是個甚麼樣的人。一個攝影記者?(沒完沒了)他在舊物當中找到一些電話號碼和地址,帶着攝影機去給這些認識、接觸過 Vivian Maier 的人做訪問。重點來了,這些人當中有很多人表示他們認識 Vivian ,她曾經是他們的保姆。

也許你看到這段還是覺得「有甚麼好驚奇?」,所以我決定讓你先看看她的作品。



她的作品當中包含着各式各樣的人和事,有老人,有小孩,有少年,有中年,有高貴的人,有低下階層,有快樂的人,有流淚的人,有動物,有死物,有城市的,也有野外的,甚麼都有。她的產量驚人,作品數量超過 10 萬。Maloof 很想知道,這個做了一生保姆的人,怎麼同時又是個才華揚溢的暱名攝影師?是甚麼東西讓她好似有強逼症一樣,如此偏執地拍下一張又一張的照片?

這些受訪者都表示,Vivian 是個非常注重私隱的人,她也有儲物癖,一張收條、一顆牙齒、一枚銅板也要收藏起來。很多她的僱主也不知道她會拍照,只知道她有一部照相機,但受她照顧過的孩子都說她以前總是喜歡帶他們到城裡去,脖子上掛着她的相機,帶着孩子在城裡一邊遊走,一邊拍下街頭的一切。她是個神祕人物,她從不把作品展示給任何人,她有幾個不同的化名,沒有人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她沒有戀人也無兒無女,她還能操不同的口音。

在這個時候,我又會懷疑,這些自稱認識她的人,肯定只是想出現在電影中,想跟這個神祕的攝影師拉上關係,想跟身邊的人炫耀,有可能只是她的點頭之交。不過我很快又發現,這些互不相識的受訪者幾乎全部口徑一致,他們對她的認知全部都差不多:她說話的語氣、她的形象、她的舉止。但是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你很容易聽得出甚麼人真正與她交往過,甚麼人在捏造故事,看不起她卻假裝跟她很要好。

Maloof 去了很多這些照片所拍下的地方,到她以前生活過的社區,跟隨着她往日生活的步伐散步,不難發現照片被拍下的次序。他甚至找到 Vivian 母親的娘家,找到她的表親。可是一個神秘、注重私隱的人,竟然在過世後被一個陌生人如此尋根究底地發掘她生活曾存在過的一點一滴,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只能說,你看過後就會知道。





















(後記:我答應了 S ,在這裡特別註名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而且我很愛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