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3 August 2022

寂寞的盡處:沼澤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

 


某次在誠品書店見過《沼澤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後來看到有不少Blogger都介紹了這本書,我把它悄悄加到閱讀清單之中。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第一樣吸引我的,並不是封底的故事簡介,而是封面上寫着荷里活女影星Reese Witherspoon的讚美字句。Reese Witherspoon在Instagram上有個讀書會的帳號,定期推薦不同的書籍,大部份為女性主導的書。Reese還有一間製作公司,過去曾經製作過由書籍改篇的電影,之前我介紹過的影集《美麗心計》和《星星之火》也是由她公司聯合製作的。果然不出所料,《沼澤女孩》的改編電影也成了她的囊中物,查一下資料發現電影版剛好在今年上映。

作者Delia Owens是一位知名的動物學家,她曾經待在非洲二十三年專門研究動物。她的前三本作品均為非虛構作品,而在她七十歲時赫然創作出這本暢銷小說,實在令人覺得耐人尋味。

故事由1952年說起,在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大片沿海的溼地,主角Kya在此地一間破舊、被神遺忘的棚屋出生及長大,一家人承受着父親的家暴,終於媽媽在她六歲那年毅然離家,之後她的哥哥姊姊也陸續離開了,只剩下年幼的Kya去面對酗酒、脾氣暴躁的父親。她慢慢學懂了那支跟父親相處的雙人舞,他進一步,她便退一步。父親終究也可能受不了自己,一天離家後就沒再回來,七歲的Kya被逼獨自在荒野生存。她受到了一對黑人夫婦的幫忙,靠着溼地豐富的天然資源,把自己拉扯長大,卻受到鎮上居民的歧視,使她受不了學校的欺凌而一直礦課。她熱愛大自然,畢竟大自然更像她的父母。後來她認識到比她大幾歲的Tate,他曾經是Kya哥哥的朋友,他主動教她認字,開啟了Kya的學習之路,更成為了Kya的初戀。

另一條時間線則是1969的鎮上,一個受人愛戴的年輕鎮民Chase被發現伏屍在燈塔下,身邊的證據都被溼地吞噬了,而矛頭卻直指向擁有完美不在場證據的Kya。

Where the Crawdads Sing這句諺語字面上的意思是「小龍蝦歌唱的地方」,內在的涵意是指荒野之地的深處,動物以牠們應有的野性生存着,不受人煙騷擾。這句話曾經是作者Delia的母親常對她說的話,鼓勵她去小龍蝦歌唱的地方探索大自然,也是Kya的媽媽曾對她說的話。Kya就是在這個不受人打擾的野地生活着,只有大自然和她,多年來她學習了如何獨處,享受寂寞,卻又寂寞到快要受不了。在這個環境下長大,使她變得跟別人不一樣,正常社交對她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她抗拒熱鬧,但又十分渴望陪伴。即便每個人都知道Chase只是想玩弄她的感情,她也欣然接受;即便她知道自己將迎來甚麼樣的後果,她還是抵受不住寂寞。

書中提及了大量的溼地及生物知識,還有Kya成長的心路歷程,她如何理解母親的離開、把生物之間交配的禮儀套用到男女之情中、她自學的成果等等都教人讀得津津有味。很難去想像一個人獨自在溼地長大、住了整整十七年是何等的可怕、孤苦,現實中的Delia也獨自住在愛達荷州的曠野,記者問她會不會寂寞時,她說:「非常寂寞,有時寂寞到快不能呼吸。」但當記者再問她,「但也有一點享受吧?」她立刻答:「當然,非常享受,享受到我都為此寫了一本書。」







他在幽深的樹蔭下停步,望着數百隻螢火蟲對着溼地的陰暗地帶發出信號。
那裏是遙遠的彼方,是小龍蝦歌唱的地方。

——《沼澤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



Friday 20 May 2022

我們都愛讀小事、家事、社會事:《拾香紀》

 


在家中看電視的時間比較短,電視有其他用途,看新聞、看Youtube、Netflix、聽歌、玩遊戲。最近看到香港文學館的Book Channel介紹了陳慧的《拾香紀》,我忽然有興趣起來。適逢圖書館重開,回家的途上可以去逛逛。順便介紹一下,我現在住的地方恰恰夾在兩個圖書館中間,雖然不算很方便,不過依然在步行距離內,唯有動一動雙腿。

說起來十分內疚,我在書櫃前蹲下來去取這本《拾香紀》,翻頁讀了一會。然後有個女生走在我身後不遠的位置站着,我本來以為她在檢視上層的書,再過一會我才驚覺她是在等我。我馬上站起來,看了看她,發現她是個短髮的女生,長得很可愛,大概是個學生。我正要退開的時候,她忽然問:「請問你手上的,是不是最後一本《拾香紀》?」我瞥了書櫃一眼,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嗯,好像是。」她蹲下去搜尋,我紅着臉帶着書走開了。真的很抱歉,我只是比她早五分鐘找到書,她大概想不到會眼睜睜看着書被人搶走了。後來我想,可能她也是看了Book Channel的影片而想去讀《拾香紀》。

《拾香紀》是從一個廿二歲女孩子連十香的角度出發去描述她的家庭故事,從一開始時十香已經因腦膜炎而逝去,她在彌留之際回顧她的一生、甚至是她出生前的家族歷史。她的爸爸媽媽——連城和宋雲在1948年來到香港落腳,組織起他們的家庭和生意。他們育有十名子女,分別是大有、相逢、三多、四海、五美、六合、七喜、八寶、九傑和十香。隨住生意愈做愈大,由四海開始,連城以子女的名字去命名他的生意,例如六合百貨、七喜士多等。他們的家庭故事充滿住上一代香港人的起迭和色彩,社會大事如石峽尾、六七暴動、香港小姐選擇等都與連家息息相關,甚至牽動角色們的命運,像四海在暴動期間被父母送到外國,之後一直沒怎麼回家,或者是香港制水時所發生的意外令宋雲把自己的小孩過契給別人……雖然家中有很多人,但無疑是充滿愛,宋雲親手照顧多個小孩,在高齡誕下唐氏寶寶九傑,在九傑的成長過程中遭到不少路人的欺負,每每都有家人為他挺身而出。不過生活也有難過的時候,連城曾經被揭發與員工有染,宋雲帶着小孩離家出走,連城厚着臉皮追上去跟着住,即使一家人還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但夫妻兩人卻不睬不理,因此中間有大約十年時間都沒有生小孩。

除了父母之外,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作者陳慧把每個兄弟姊妹都寫成一章,娓娓道出十香和他們的羈絆,每章的最後寫滿十香對各人的祝願。基本上每個人的生活都綴滿各種的甜酸苦辣,有些人生活平淡,有些人一夜成長,有些人風流快活。自然地,每個人的故事有其唏噓之處,十香的故事更為之讓人心疼,不過最令我覺得可悲的是三多。三多的人生是上世紀末家庭主婦的寫照,成年不久就嫁給一個大家都認可的醫生丈夫,專心一意聽從丈夫的吩咐,放棄了工作,每天只為一個人而活。可是這個人卻另外有人,三多想離開,但每個人都叫她好好想清楚。她當然沒有離婚,還生了個小孩,然後患上了產後抑鬱症,那個病是當年還不怎麼為人熟識,沒有人知道要怎麼應對,只有叫她「看開些」。丈夫還因為這個原因而把小孩帶走,放在丈家親屬家扶養。無聊、不開心的三多後來也總算開心了,她寫詩發洩,十香碰到她跟另一個男人在一起,後來又斷絕了來往。丈夫讓她每天接送小孩上學,日子過去,不寫詩了,她漸漸地「看開了」。在篇章的最後,十香是這樣寄語的:

此刻我驚覺,多年以來,三多正緩慢地,以不為人知的細膩動作,將自己屈折入一個又高又窄又直的玻璃瓶裏,她努力地維持靜止不動的姿勢,終至成為一個人型標本。

事情發生在我們的視線範圍之內,我們卻無從辨識起始的經過,當我們再次抬頭,瓶裏的女人經已成為珍貴脆弱的標本。像一場幻術,我們還未來得及喝采,射燈調暗,帷幕拉上,錯愣地,觀眾亦只好魚貫離場。


——《拾香記》











Sunday 1 May 2022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守護你》(Watching You)

 



前陣子因為Covid,圖書館關閉了,不少活動都取消了,劇集電影也看得八八九九,又是時候要清一清書櫃。望了望櫃中的書,有這本買了好些日子的《守護你》(Watching You),記得應該是從二手書賣物會中掏出來的。我很容易在二手市場買入一些書,但一放就放着幾年,可能是因為本來它們就不是新書,沒有立即要看的急切性,而且入手的價錢十分相宜,不傷荷包也總是被人遺忘,好欺負。

作者Michael Robotham原來是個資歷豐富的記者,後來成了一位傳記作家,很多名人都找他幫忙撰寫傳記。後來他開始創作犯罪小說,作品十分暢銷,成了灸手可熱的小說家。《守護你》是主角心理學家Joseph O'Loughlin系列當中的第七本,其他的我沒看過,不過讀完這本之後,對另一本享負盛名的著本《請找到我》(Say You're Sorry)有點興趣。

《守護你》的主角是一位叫Marnie的女人,她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有丈夫和兩個小朋友,可惜丈夫在一年前突然人間蒸發,遺下了一筆巨債,放債的黑幫老大見Marnie姿色姣好就逼良為娼,要她下海做妓女還債。受債項和焦慮症困擾的Marnie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心理學家Joseph O'Loughlin,每星期為她進行心理治療,逐漸發現她的過去並不是她口中的那麼簡單。他窺探她的成長史,得悉Marnie小時候曾患精神病數年,而她過去的男朋友、好朋友每一個都非常怕她,聲稱她報復心很強。另一方面,欺負Marnie的江湖小混混被殘酷地殺死了,警察懷疑Marnie就是兇手,與此同時她身邊的壞男人一個個地遭遇不測,矛頭指向Marnie。但Joe同情她,始終不相信善良的Marnie背後藏着如此兇殘的性格(明顯地為她的美色所迷惑),決定深入地調查。根據Marnie的描述,她總是覺得有人在偷窺她,幾宗的凶案會不會就是偷窺狂所做的,還是Marnie的另一個人格為了保護她而創造出來的幻想?

我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犯罪小說,對緊湊的情節一時反應不過來,覺得好刺激又有很多資訊要消化,劇情走向好像每一頁都轉向不同的方向,習慣了緩慢閱讀的我差點追不上去,結果我做了很久沒做的事,就是熬夜看書,看到半夜三點才肯罷休。它的確是一本富有娛樂性的讀物,節奏明快、出人意表,處處充滿住伏筆,即使我沒看過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都能夠很快代入其中。事實上,此刻我的手上已經捧着了《請找到我》。








我一輩子都在撒謊。為逃走而撒謊,為了被愛而撒謊,為權力而撒謊,為撒謊而撒謊。這些虛假的故事比真相更令人愉快,人們不但不假思索地接受,還想要聽更多。

——《守護你》(Watching You)







Saturday 19 February 2022

受害人的自白:《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The Less People Know About Us)

 



我搬家了!大部份的書還放在我娘家,因為太懶不想搬,而且新家的書櫃不大。話雖如此,新書櫃還是有位置放新書的。新年前我買了幾本書,因為預計疫情期間會比較常留在家,需要一些追劇、上網以外的消遣。《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The Less People Know About Us)就是其中一本,其實在半年前我已經在誠品書店讀了幾章,也在電台節目聽過介紹,覺得好吸引,不過當時是月中,薪水還未領到,再後來也忘了。

這本書其實有個副題,是「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秘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因為此書描述的是作者Axton的自身經歷,她本人是一位專門研究身分盜竊的學者,在大學裡任教相關的科目,在研究領域上備受認同,而引領她走上專家之路的正正是因為她和家人一直遭受身分盜竊問題的困擾。從十一歲開始,信箱內的信會無故失蹤,沒有申請過貸款卻收到的銀行的還款信,及後更遇上突如其來的停電,媽媽把所有的不幸都歸納為「身分被盜竊」,爸爸更告訴她從小就要保衛家園,全家時刻陷入貧窮和被害妄想症的困境。當年,身分盜竊是個新概念,不多人會討論,年紀小小的Axton只有聽父母的話,堅信身分竊賊一定是熟人才偷到他們的個人資料,於是他們疏離身邊的親友,連電話線也切斷了,成為一座孤立無援的孤島。儘管父親是個非常勤快的牧場主人,錢卻總是不夠用,在她發育時期中不少日子都要捱餓,後來她更患上了厭食症。拒絕食物,成了混亂的生活中她唯一可以控制的事。沒有朋友的Axton非常期待離家上大學的日子,仿佛她從此就能遠離家中的煩惱,直到她本人收到信用報告,發現十九歲的自己已經信用破產,將來她若要買車、申請信用卡、簽租約都會是舉步艱難的事,沒想到發生在父母身上的破事居然延續到她身上,她決心要找出這個對她做這種事的壞人。

之前聽收音機時,我已經被劇透了不少,但我還是對整個故事很感興趣,所以在選擇我的假期讀物時,毫不猶豫就選了它。作者雖然有着不幸的童年經歷,但她顯然有聰明的頭腦,長久的孤獨讓她專注在學業上,更提早高中畢業去上大學,她提到她喜歡寫作,在刻劃扭曲的童年時光,她寫得相當引人入勝,不只講述一家人身分被盜的過程,還會仔細描述每個人的成長和性格特寫,不論在情緒方面,還是資訊方面的描寫都很足夠,讓讀者容易墮入其中。當然,結局的180度大反轉令人嘩然,但她第一身的平實描寫技巧,沒有過份誇張,亦沒有太歇斯底里,令我覺得其實也沒有外界所說的那麼戲劇性。不過作者對真相的執着和渴求,以致竭力地訪尋多人以找出最接近真相的原點,卻是令我十分欽佩。










我想起自己面對一張張充滿懷疑的臉,努力告訴他們,我並不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人,而是無助的受害者。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The Less People Know About Us)




Tuesday 11 May 2021

其實沒有巧克力:《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身體出了小毛病,要休養一陣子。家中人人上班去,一定悶得發慌,所以我預備了幾本讀物排解寂寞。先來清理幾本舊雜誌,從前在雜誌社當編輯時,喜以參考為由,任意購入精緻的雜誌,但買了卻放在一邊,今次終於有時間把它們看完。後來在圖書館看到這本《阿甘正傳》(Forrest Gump),讀了幾句已覺得有趣,加上封面設計很討我歡喜,電影也看過幾次,就決定拜讀一下原著。

大家對阿甘的故事都應該略有認識,雖然原著跟電影的故事和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出入,但說到底就是一個傻子如何憑自身努力在社會中闖出一片天的故事。書中的阿甘雖然是個低能兒,但他總是給人有點蠱惑的感覺,遇到麻煩,他第一句就會自稱是低能兒,像是為自己找到逃避責任的藉口。他只有着驚人的毅力,許多事情他沒怎麼想過就去做,一做就盡200分的努力,自然成績斐然,書中還有醫學教授評估阿甘其實在某些範疇上有常人都想不通的天賦,例如他對文學、人際溝通、邏輯理解一竅不通,但他卻能解開高等數學方程式,聽過一次的旋律就能用口琴吹出美妙的音色,成為超卓的西洋棋高手,教授甚至說他是個「天才白痴」。很多讀者把阿甘理解為亞氏保加症或者高功能自閉症的患者,明顯地他有社交障礙、狹窄的興趣、特殊的天賦和偏執的性格,他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但另一方面阿甘非常有同理心,在乎每一個他生命中遇到的人。

故事情節比電影更加天馬行空,阿甘甚至做了太空人上太空,再墜落在非洲的食人族部落中,成為他們的奴隸長達四年的時間才被NASA救回,後來他成為了摔角選手,又與女明星共演電影,參加會國選舉等等,生活起起跌跌。不過其實他跟Jenny的一段情其實十分簡單,Jenny初時雖然是個派對女孩,但她也真心喜歡阿甘,他們斷斷續續地交往了幾回,但每次都因為阿甘不懂珍惜而導致Jenny的離開,即使Jenny發現自己懷了他的孩子,她還是選擇徹底地離開他去過自己的人生。縱使阿甘一生對Jenny念念不忘,但最後再見Jenny和兒子時,她已經是別人的妻子,日子安安穩穩地過,阿甘也明白了他終於要放手前進了。(所以其實書中的Jenny知分串,也沒患上愛滋病。)

雖然一直知道電影跟原著的設定有很大的出入,但這才是我第一次品嚐這兩個題材一樣,卻又截然不同的故事。俗一點說,我認為各有各好看,電影中的角色簡單直接,傻人有傻福,只要你本性善良,生活總不會待薄你;書中我角色比較富哲學性,經常有不同的人物藉着阿甘的遭遇為他提供充滿哲學色彩的建議,有一些深度。順便一提,原著中根本沒有那巧克力名句,只有開首的一句「生命一點也不像盒美好的巧克力」。













也許我是個傻瓜,但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我試着做出正確的事。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