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傷痕文學其實是指在文化大革命後,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湧現的文學現象,主要是反思和表現文革時期帶來對物質或心理上的傷害,除了反思之外,也有治療的作用。(天呀,上世紀,聽起來很老很遙遠,但我也是上世紀出生的。我接受不到。)
但我最近讀的(和看的電影)是西方世界的傷痕文學,內容是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十多年前的 911 恐怖襲擊。平民如我,永遠無法理解戰爭和傷亡,而它又是如此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試想一想,我們都是悻存者的後代。你的爸媽沒有經歷二戰,可能你的祖父母也沒有,可是你的曾祖父總有吧?數數指頭,今年是抗戰七十周年,在地球的歷史上,這等於一秒,或不到一秒。不是七十年前,現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都有內戰、暴動,這些傷痕就在咫尺之間。我說這些,不是想批判誰對誰錯,也不是要手指指,不過人總要有點良心,行行好。
傷痕之旅名單: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Jodi Picoult 著 (怎麼能沒有女王?) ✓
《北非諜影》(Casablanca), Michael Curtiz 導演 ✓
《鋼琴戰曲》(The Pianist), 波蘭斯基導演 ✓
《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史提芬史匹堡導演 ✓
《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 貝尼尼導演 ⍻
《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 Alan Pakula 導演 ✗
《心靈鑰匙》/《響在耳邊,近在眼前》(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 Jonathan Safran Foer 著,Stephen Daldry 導演 ✓
好了,以上關於二戰的作品主要以猶太人的遭遇為主題。其實以前讀歷史的時候也讀過,納粹軍殺了很多猶太人,他們上街要戴大衛之星,最後被送往集中營,然後送他們去毒氣室,毒死他們之後再去焚燒。就這麼多,我們知道的就這麼多,努力一點的學生也許會讀讀《安妮的日記》(Anne Frank's Diary)。看了這些作品,再加上一些延伸資料閱讀,我才發現這些受難的猶太地區主要是發生在波蘭,波蘭境內聚居了非常多的猶太,在二戰一爆發,德國納粹軍馬上就侵佔了波蘭,波蘭被他們欺負得尤其利害。納粹政府一來到,所有地方都發生變天,新的法律、新的措施朝令夕改,猶太人首當其衝。首先,他們的工資比所有人低,他們要在臂上配戴大衛之星,他們不能走在行人道上,他們有嚴格的宵禁令(不過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宵禁令),他們不能儲備金錢。然後,當政府得到了人口和地區上的資料後,他們開始在某些街道和地區劃為猶太區,逼令猶太家庭搬進去,原本的家歸於國有(納粹黨)。猶太區是由一些猶太委員會主持和管理,好像一個小小的猶太政府,但這些猶太委員會的人並不會為整個民族謀福祉,而是在利害關頭,他們為求自保,會出賣猶太人。在戰爭的早期,納粹軍還是會採用槍殺的方法去處死猶太人,不為甚麼,只因為他們是猶太人,但後來德軍決定在處死他們之後,先搾乾他們:把他們送進集中營。
你也許不知道,原來集中營也有分兩種,一種是勞動營,一種是滅絕營。勞動營,顧名思義就是勞動,不過會送進去也不只是猶太人,還有吉卜賽人(他們也是低等民族)、異見者(可別忘了到處都是秘密警察)和同性戀者(沒錯同性戀以前是罪行)。在這些集中營入口,通常會掛着一句標語:「勞動帶來自由」因為當時納粹政權宣傳種族仇恨時,把猶豫人形容為懶惰的人,藉由這口號來羞辱他們,給他們離開的假希望。在勞動營內,猶太人最常做的是不工作,而是運動,以不斷消耗他們的體力。在《舒特拉的名單》中,幸運的猶太人人會在德國人的工廠上班;《說故事的人》中,少女敏卡因為懂得德文,而獲得德國人的照顧。滅絕營就專門用來殺人,後來納粹軍政府嫌槍殺太浪費人力物力,乾脆轉用毒氣室,屍體送去焚化爐一起燒。不過通常在一抵達集中營之時,猶太人先要接受身體檢查,「站到左邊」和「站到右邊」,沒有人知道左邊和右邊是代表甚麼,然後他們被要求脫去衣服(有些在檢查的時候已經脫掉了),剪髮,然後去洗澡。最著名的洗澡,有兩個形式,一是真的洗澡,二是毒氣洗澡。大部份人其實在集中營之前,都應該對毒氣室略有所聞,所以如果是我無論是哪一種洗澡方式,我都會先被嚇死,好像《舒》裡被誤送去集中營洗澡的女人一樣。
《心靈鑰匙》/《響在耳邊,近在眼前》可能要分開來說,因為原著跟電影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別,當然故事背景都是以一個小男孩為主角, Oskar 是個十分聰明、喜歡發明的的九歲男孩,不過他的性格跟其他小孩不同,他有點內向直率,有點自閉。在這個世界上他最喜歡的人就是他的爸爸 Thomas ,爸爸比所有人更懂他,也非常有耐心,他會設計一點有趣的冒險遊戲給 Oskar,讓他在接受挑戰的同時,與外界接觸,跟不同的人溝通。可是 911 奪去了他爸的性命,Oskar 的世界靜止下來。在爸爸去世的一年後, Oskar 知道如果他還是繼續悼念,他就可能會崩潰,但他想繼續悼念,那可是他的爸。他在爸爸的衣櫃中,找到一支神祕的鑰匙,裝着鑰匙的信封上寫着一個姓氏 "BLACK"。為甚麼他的爸爸會死?為甚麼會有人把飛機撞向大樓?為甚麼爸爸會有一支神祕的鑰匙?為甚麼這一切都不合符邏輯?Oskar 決定踏上尋寶之旅,把鑰匙當成爸爸給他最後的冒險遊戲,找上每個居住在紐約Black姓的人。
在原作中,故事還有另一條支線,就是關於 Oskar 的爺爺奶奶的故事。爺爺在爸爸還未有出生前,就拋棄了他的家庭。爺爺和奶奶都是來自德國的移民,在二戰結束時搬到美國後重遇。原來爺爺以前的初戀情人是奶奶的姊姊,可是他們各自的家人都在大轟炸中死光了。在兩人婚後生活中的描述,雖然沒有說得明明白白,但他們很明顯有創傷後遺症,而且爺爺的特別嚴重,以致於爺爺得知奶奶懷孕後,他無法承受這一切,他覺得自己不配有孩子(因為他的孩子早已死了)。在悲劇發生後,爺爺回去找奶奶,他想讓奶奶好過一點,他想讓自己好過一點。
Oskar 在找尋鑰匙背後的鎖的旅程中,他也希望尋求一點點慰藉,他會告訴別人「我的爸爸死於世貿中心」,然後那些陌生人就會同情他,為他祈禱,盡量幫助他。與此同時,他邂逅了各種各樣的人:變裝的人、老人、大提琴家、離婚的人、有潔癖的人、母親、父親、教徒、貧窮的人、友善的人、可惡的人、流淚的人……作者藉此告訴我們,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遭遇,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幸,每個人都用各自的方式生活下去,有些人也許像 Oskar 一樣還在哀悼自己,有些人努力不懈,有些人一振不蹶。
看完這些東西後,感覺好抑鬱,我覺得我需要去看 Modern Family,再見。
我們會安然無恙。
——《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