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8 January 2018

葉慈與孟若:人生是,一部總有遺憾的作品集


自從讀完《A.J.的書店人生》之後,我一直很在意 A.J. 對選書的要求,為甚麼他的喜好跟我的完全不一樣,那是代表我很膚淺嗎?我得承認大部份時候我是很膚淺的,但我總以為那個會閱讀的我大概會比其他時候的我好一點。

一次逛圖書館時,我記起A.J. 對短篇小說推崇備至,他認為短篇小說最能展現文學的深度,而我幾乎是從來不讀短篇小說的。我小時候很喜歡跟別人比較,看到別人讀有點厚度的圖書,我會挑些再厚一點的書,心裏暗暗歡喜,覺得自己比他們厲害,久而久之,我愛上了厚厚的書本,現在身邊少了讀書的人,我反而變本加厲,愈厚我愈愛,最好拿的手痛,讀得偏頭痛,故事愈長,我愈覺有趣。短篇?別搞我。可是,A.J. 的執着一直纏繞着我,我是否應該多多嘗試別的東西?沉迷同一個長篇故事其實跟我的人生很相似,長篇就像一個生活上的 comfort zone ,而人生其實該像一部短篇作品集,這樣才夠多姿多采,也許我應該試着踏出那個小小的comfort zone。

艾莉絲.孟若的封面很簡潔,吸引我不自覺地拿起她的書。她是個當代文學大師,也是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寫得短篇小說多數是圍繞着女性,從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都有,但她們全部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她們都為社會、或者家庭、或者生活,而作出犧牲和妥協,但她們都心有不甘,而且都有點孤獨,心理有點扭曲。就如《一直想對你說》(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中的兩姊妹,妹妹妒忌姊姊的漂亮,姊姊嫁了給妹妹心儀的高中老師,妹妹就把心一橫,終身不嫁,跟姊姊、姊夫組成三人家庭,後來還成功誘導姊姊服毒自殺;或者像《素材》(Material)中的女主角,她看不起前夫的寫作事業,帶着女兒離開了她,嫁給了現任的先生,生活也不錯,這時她發現前夫把他們過往的經歷寫成書出版,她心裏雖然不服氣,也始終沒有表露出來,丈夫也沒看出來,更使她黯然。《相愛或相守》(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是個甚有玩味的故事,讀到中段才讓讀書知道原來一切都是一個出身低微女生的惡作劇,對於故事能夠圓滿地結束,連小女生也覺得不可思議。孟若的文字很淡然,也有一點吊胃口,細細咀嚼後,你會發現每個故事都有些黑暗。雖說一個短篇只有數十頁,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輕易,要非常有耐心,且不受打擾。

順帶一提,孟若這個名字翻譯得很有詩意。



理查葉慈相對較沉寂,現代評論家更把他形用為上世紀最被低估的作家之一,他最為人熟識的作品就是《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 ),即是十年前小李和肥溫再度合作拍片那個故事。《十一種孤獨》(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是他寫的第二本書,收錄了十一個關於孤獨的小說。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十一個小故事中的人物、發展、背景完全不一樣,但正如書名所言,那是十一種截然不同的孤獨,又現實又哀傷,處處充滿遺憾。《完全不痛》(No Pain Whatsoever)中的妻子跟長期患病的丈夫分離,她另有新歡,當她到療養院探望丈夫時,二人只有相敬如賓,客客氣氣,丈夫也不再是她從前鍾愛的模樣,而她寧可不要甚麼英俊的新對像,她只想要正常的夫妻生活。書中還有兩個關於小孩的校園故事,寫得很生動,也寫出了小孩專屬的焦慮和敏感。

直到讀着《十一種孤獨》的時候,我才發現,喂,原來我不用順序地從頭讀到尾,我完全可以跳讀,挑名字吸引我的標題來讀。原來這樣讀書也挺有趣。

另外,如果你第一次讀我寫的記錄,你會發現我寫得不是甚麼評論、或是心得,而是我的閱讀過程,拜託,心得這兩個字有夠老土。











孤獨是,當我們有機會得到他人的了解時,那個瞬間一閃而逝。

——《十一種孤獨》(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