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July 2016

coming of age: 《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






三年前,我寫過關於Curtis Sittenfeld的另一本小說,叫《我當第一夫人的日子》(American Wife)。在那以前,我讀過她的首部作品,就是《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這書很厚重,當時我對厚重的書有情意結,大概是拜《哈利波特》所致。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說HBO有意把《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拍成一部電影劇,還要是喜劇,所以很多媒體都把這件事說成HBO要拍一部Gossip Girl。我只能夠說,如果硬要把《我》拍成Gossip Girl,恐怕它完全捉不住原著的精粹。

《我》當初出版時,被譽為《麥田捕手》的女生版,(我沒看過《麥》,可是我書櫃上倒有一本新版的《麥》,新的設計很簡潔美觀,又是堂堂的經典大作,我就要了,不過一直沒讀完。)因為《麥》說的是一個男生在寄宿學校的日子,而《我》是女生Lee Fiora在寄宿學校生活了四年的故事,注意是一個,不是兩個。在外國有這一類Coming of Age的文學,意思不只是青春期,而是成長、如何找到自我,在外國的文化中,自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類型的題材很受歡迎,如《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Wallflower)和《尋找阿拉斯加》(Looking for Alaska)。

Lee 是個生於普通家庭的女孩,是小鎮的初中的優等生,看到貴族高中的小冊子後,心裏很嚮往名校的寄宿生活,在家人的反對下申請入讀,並獲得獎學金。只是這家貴族學校的生活並不如她想像中的理想,每個同學都來自有錢的家族,又漂亮又聰明,Lee本來來低調一陣子,才向其他人發展她值得注意的一面。可是一開學學業就接連發挫,又遇上不喜歡她的室友,同學很多早在小時候就互相認識,她漸漸發現自己落在一個個圈之外。更糟糕的是,她看不起那些追着最受歡迎學生後面的小跟班,她又不想跟一些古怪的同學做朋友,她寧可獨處。在這四年高中生活中,她跌跌撞撞,爸爸覺得她看不起家人所以跟她關係很差,發現企圖自殺的室友是個不願公開的同性戀,她一度徘徊在被退學的邊緣,暗戀良久的對象視她為洩慾的玩具,直到畢業時她始終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我之前都說過,Curtis 其實對女孩的敏感心思描述得很細膩,在這一本著作最為突出。Lee那種迷失、思前想後、語調尷尬的性格,她拿捏得很準。距離我讀完這書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為了重新鈎起記憶,我上網找了其他讀者的看法,發現他們幾乎一面倒地認為Lee是個不討好的角色,認為她交不到知心好友,只是她的自卑心作崇。我覺得我有需要為她而平反一下,可能因為某程度上我跟她有相似的地方,很怕被注意到,又很怕不會被注意到。試問一下,叫你回想你十五、六歲時期的你,你能說自己是個討好的人嗎?我們在青春期時,都不是一樣的迷茫尷尬嗎?然後我又發現大部份這樣自信的讀者都出身於不錯的小康家庭,我想這樣的你大概沒嘗過自卑的滋味。

有一章說到Lee的父母去學校參觀家長放開日,Lee不敢告訴其他同學她的父母是開了十八個小時車過來,而不似其他父母一樣坐飛機頭等艙。Lee一直很介意自己的爸爸不是律師醫生學者企業家,為此怕被看不起,整天表現得很不耐煩,最終導致爸爸大發脾氣,父女關係幾乎破裂。我記得小學時的家長日,我就是有點怕帶我的爸媽去,因為他們不像其他爸媽那麼新潮年輕(我父母晚婚),而我爸是個玻璃技工,給人的感覺有點粗魯,我也會自卑心作崇,不經意地帶他們坐到一旁,不讓他們跟其他人聊天。那年我才當滿七歲,就懂得看不起人這回事。後來我當然知道其實沒甚麼好自卑,而且我爸賺的錢應該比其他爸爸多。(看,我還是這副德性子。)

在書中的半後,Lee會提到成年後的生活和其他同學的去向,然後讀者會發現她成年後和這些同學的關係都比以前在校的時候好得多,但她並沒有像他們一樣變得有錢,或者是升上甚麼名牌大學,只是她看開了。她以前不會自動融入,因為怕自己不夠格會被拒絕,但成年後的她知道根本不需要注意太多,世界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探索,大家都不過是大世界中的一個人,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際遇。

還有一小段插曲,就是在我決定要寫一寫《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時,知道自己已經忘了大部份的內容,於是在晚餐前一刻急忙趕到圖書館閉館前五分鐘,因為我記得以前在圖書館見過這書。




我是說,出差錯的不是我的外表,問題的所在是我的個性。
但我怎麼會知道是哪個部份呢?我完全沒有頭緒。
我曾經努力試着去想,究竟是哪個個別的部份呢?
還是所有的部份整個湊在一起?
或者我能做些甚麼來改過呢?
或者我要怎麼做才能說服你?
然後我想,也許問題出在我的外表,也許我之前是對的。

——《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Pre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